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明清时期的端午盛景
  • 正大拍卖2022-06-05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明清时期的端午,又有着怎样的盛景~





提起端午,第一时间跃入脑海的会是什么呢?


或许,是糯软喷香的粽子;或许,是热火朝天的龙舟赛;又或许,是门上悬挂的菖蒲艾叶清香,甚至,是让白娘子现了原形的雄黄酒......



直到今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持久的生命力,不禁让我们联想,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庆祝这一节日的呢?也会像今天一般拥有法定节假日吗?


既至五月五,便借此良机,聊聊明清时期的端午盛景。


其实,明清时期的端午节意义在所有传统节日中也属前列。明代官吏假期不多,仅元旦、元宵、冬至这三个节日有假,但即便端午节不放假,这一天在人们心中的意义还是非比寻常的。


《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两次说到端午都称它为“大节”;《初刻拍案惊奇》中也提到塾师在端午时会休假在家。


明末清初有一本长篇世情小说,名《醒世姻缘传》,其中还有一句:“但只是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与夫年下这五大节的节仪……你要少他一分,他赶到你门上足足也骂十顿”。更可见端午节之重要性。



清乾隆 徐扬《端阳故事图》 故宫博物院藏


而到了清代,官员假期增多,端午节自然也成为一个假日。乾隆年间编修的《大清会典则例》规定,官员有六个节日可以放假: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中秋、重阳以及皇帝诞辰各一天。


另一本清代小说《姑妄言》中又印证了端午节时人们会在家休假一事——“今日大节下,他必定在家”。


《红楼梦》中亦有提到王夫人在端午节设宴款待客人的事:“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清  孙温《红楼梦》 旅顺博物馆藏


可见明清时期,人们过端午时,除了端午的一些特色活动外,必不可少的还有人际往来。《醉醒石》中便提到——任职于湖广江陵府的魏进士“平日只靠端阳年节二次,全省县官来送节礼,约莫一人四两之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往往还是东家用来体面解聘塾师的日子。《欢喜冤家》中给出了体面解聘塾师的范本——“待至端阳。止得十日光景。到五月初。送了半年束修,好好开交”。



说到活动,无非吃喝玩乐。那端午之乐,就得先从粽子谈起。


粽子的来历现在通常会被联系到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一事上,据说当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听闻噩耗,心灰意冷,便投汨罗江自尽。


傅抱石 屈原图 故宫博物院藏


百姓怜他敬他,为防鱼虾吃他的身体,就往江中投掷饭团。又为了防止蛟龙抢食,便以艾叶包裹,五色绳捆绑,这便成了粽子。


其实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是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仅提到了它是芦叶裹米。西晋时北方称其为“角黍”,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提出。


无论粽子是否是为纪念屈原所做,发展到明清时期时,它已经成为了一道端午佳节必备的佳肴。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而且,粽子还因谐音“中”而在举子中尤受欢迎,当时凡是读书人,赶考前势必得吃个长得像毛笔的“笔粽”,谐音“必中”,讨个好彩头。



现在金华地区还有传说当年李渔去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成为“五经童子”时就带着母亲做的粽子。因此,当地人还把粽子叫做“李渔粽”或“童子粽”。高考在即,也祝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如愿高“粽”,金榜题名~


清 郎世宁《午瑞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盛,所以人们在食材和做法上也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当时就已经有了使用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红豆等作馅料的粽子。


如乾嘉时期的林苏门 《邗江三百吟》中便有:“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梗米,白腻透纤红。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读来真是让人食指大动。


清乾隆 徐扬《端阳故事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宫廷中过端午,更是几乎只吃粽,故而还被称为“粽席”,粽子的数量根据地位分配,还有射粽小游戏。乾隆帝诗中便有记录——“亲教宫娥群角粽,金盘射得许先尝”。


每逢端午节,几种香草也格外受欢迎。其实这是因为古人端午时有“浴兰”之俗,从屈原的“浴兰汤兮沐芳”,到欧阳修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这一习俗在文人雅士当中可谓风靡。


而到了明清时期,正如《五杂俎》记载——“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可见端午节时人们泡药澡的讲究。


之所以要泡药澡,也是因为端午正是暑热当头之时,许多毒虫也十分活跃,甚至先秦时还把五月称为毒月,五日称为恶日。可想而知,要是没有草药驱虫祛毒,五月五日改不了自己被人嫌弃的命。


董棨 《太平欢乐图册之采艾》 故宫博物院藏


药澡里常用的草药如艾草、菖蒲、桃叶、苍术、白芷等等。这些草药还有着其他用途,比如菖蒲可以制成各种饰品,先民爱做蒲剑、宋元时多见蒲人,到了明清,北京城里则几乎人手一双蒲鞋。


艾蒿则多被悬挂在门上,除了驱虫,人们还相信它可以辟邪。如果将艾蒿做成百兽之王老虎的形状,那镇压五毒的功效就更强。所以明清时期的小孩在这一天经常被打扮成一只“小老虎”,额头上还要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清 青缎地平针绣虎镇五毒肚兜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姑娘们则拿出自己的巧手,绣出五毒香囊,里面再装艾草、雄黄等物,以驱邪迎祥。乾隆帝就是这一套的忠实拥护者,有着“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的规定。


明 洒线绣蜀葵荷花五毒纹经皮面 故宫博物院藏


清同治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而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端午节最大的特色还得是龙舟竞渡,毕竟连英文译名取的都是龙舟,而非其他。


古代的龙舟也分两种,一种是旱龙船,即将竹木制或纸制的龙船抬着游行,游街之后即将其焚烧,表送灾之意。


另一种则是真正下水的龙舟竞渡。明清时期的龙舟竞渡排场十分盛大。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龙舟竞渡首先比的是美——当时光是朱泾镇每年端午参赛的几艘龙舟,都个顶个地豪华——“舟上旗帐各分五色,皆用洋呢顾绣,间于舟上亦装抬阁,所费以万计。”


唐 李昭道《龙舟竞渡图》 故宫博物院藏


比完美,还得比速,毕竟当时看龙舟的观众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攒动如蚁。史料载江苏武进县的龙舟竞渡:

午日船户彩画龙舟建旗帜鸣金鼓为竞渡之戏,自朔日起至午日止,互相角胜斗捷夸长,士民争龙舟于白云渡观者,殆如堵焉。近日又有夜龙舟之戏,四面各垂小灯竟渡如白日,好事者以箫鼓歌声相之,致足乐也。


《清嘉录》中亦记录了这难得的盛会,令人神往:

龙舟处处有之,亦毗陵为盛。舟广不逾步,长约二丈许,彩楼三层,高至五六丈,飞行水上,倏忽往来,雪浪摇空,彩旗飑目,金鼓间作。夜则燃灯数百盏,如巨鳌戴山,火龙出海。好事者坐楼船,佐以萧鼓,清歌一声,广场俱寂。


清乾隆 缂丝《石湖赛龙舟图》 上海博物馆藏


从本质上来说,龙舟比赛其实也是一场节日表演。而观戏,正是古代人民佳节良辰时必不可少的项目。


明清时期的端午观戏也有像龙舟一样类似的体育表演,当时的皇城中就流行着“射柳之戏”、“击球之戏”


明朝时,观戏的人还大多都是权贵,《万历野获编》中就写道:“今京师端午节尚有射柳之戏,俱在天坛,俱勋戚,中贵居多。各边文武大帅,例亦举射,行宴犒礼。”


清 徐扬《端阳故事图》 故宫博物院藏


而到了清代,原本演武性质的体育活动进一步世俗化,成为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日民俗活动。明末清初的《北京岁华记》中就有“端午用角黍、杏子相遗,挈酒游高梁或天坛,坛中有决射者,盖射柳遗意”一说。


还有种观戏是真的观戏,因为清代皇帝中有不少热爱戏曲艺术的,每逢节日,便是宫中观戏之日。


端午节看的戏当然也得合时宜,年年上演的几乎都是以张天师、钟馗等大师大战五毒妖魔为蓝本的戏剧,如《五毒传》《五花洞》等。


明万历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 五彩张天师驱五毒图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嘉庆帝甚至钦点演员,排演了一出讲述明代嘉靖年间天师张捷诛除蝎子精、蜈蚣精、红蟒精等妖精的戏——《混元盒


除了戏剧,宫廷中端午的乐子还有不少,比如在龙舟上搭台的“台阁表演”、操纵木偶表演的傀儡戏等等。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77thz桃花论族在线观看97国偷资产短视频tom.1688com亚洲入口链接链接链接